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上非遗⑬:玉石筑景 凿点成画 艺术匠心凝于方寸之石

广西云非遗团队 广西日报 2022-05-04


编者按

岩石嶙峋,奇峰林立,造就了广西复杂的地质条件。广西人民世代生活于崇山峻岭之中,与石接触密切。据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广西的先民便已开始使用石器。


地理环境影响人文发展,在这片奇石资源极其丰富的喀斯特土地之上,匠人们以石头为创作载体,将自然之石与绘画、雕刻、镶嵌等传统技艺相结合,赋予石头活力与灵气。


基于此,石雕、石刻、石画及石制工艺等各类技艺依"石"而生。宁明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宁刘记石雕制作技艺、桂林石画、防城港彩石雕刻技艺、毛南族石刻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列。


本期,我们将走进桂林石画刘记石雕制作技艺,近距离欣赏自然与艺术交融的魅力。



玉石拼贴  素手点缀出诗意


桂林石画

类别:传统美术

级别:桂林市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五批

地域:广西·桂林

桂林石画融汇了传统漆器的螺钿技艺、百宝嵌工艺及传统绘画艺术特色,选用各种宝玉石及桂林特有的鸡血玉、漓江石等为原材料,以石代墨,纯手工制作成画。2018年,桂林石画被列入第五批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奇山秀水孕美石。


桂林境内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呈现。


桂林石画便诞生于这片山石奇貌之中,将山水精华凝聚在一颗颗细小石沙里,以坚硬石材绘柔美画卷。

 

桂林石画作品《壮乡新貌》(局部)。陶洁 摄


以石为本,桂林石画选用桂林特有石材为原材料,有机融合传统美术技法,在充分保留石头的原生形态下,纯手工制作成画,构筑出最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

 


-取材于天然之物-

 

与常规以岩石体做画布不同,桂林石画改变了传统笔墨绘画的平面表现,在传统漆器工艺中的“嵌螺钿”技艺及百宝嵌工艺基础上进行突破性创新,赋予传统手工艺以全新表现形式,在材质运用、制作工艺及创作风格上均有其独到之处。


作一幅石画,需要经过石材原料收集、选石、碎石、从粗到细滚磨、抛光、筛选、构思、设计、描图、镶嵌、粘贴、铺撒、清洗等约15道工序


种类丰富的石材原料。邓凤竹 供图


既是用石头作画,自然以石材为主角,石材选择是关键步骤之一。


邓凤竹在挑选石块进行粘贴。胡兆双 摄制 


“选取本地石材来再现本地风光,让桂林山水能够‘带得走’,我们认为这是十分具有意义的事”,桂林石画代表性传承人吕珊蔚说道。桂林石画特点之一在于将本土石材巧妙利用,赋予其全新形态。

 

漓江石、桂林本土鸡血玉、各类宝玉石是桂林石画的三大原材,其中漓江石、鸡血玉是桂林本土的特色石材。

 

制于瓷盘上的鸡血玉画。陶洁 摄


桂林鸡血玉物如其名,其色红如鸡血、黑如牛角,色调均匀,光泽性强,是桂林特产的珍贵玉石。

 

以展现桂林风光为主的漓江石沙画。陶洁 摄


漓江石拾取于漓江河床的鹅卵石,常与沙子搭配使用,其色泽朴素,虽不如宝石般艳丽通透,却带着独特的水墨韵味,是制作中国风画作的良材。

 

蓉石色泽通透,经过手工敲锤打磨,颗粒大小不一,常用于画中的花卉制作。陶洁 摄


桂林本土的石材,缀以颜色艳丽的各国宝玉石,塑造了桂林石画的色彩丰富性,使其能够尽可能贴近山川景物、飞鸟走兽的真实颜色。

 

邓凤竹在根据画面,挑选形状合适的玉石贴在纸上。陶洁 摄


作画时,创作者需要根据画面的构图、颜色的浓淡来挑选宝玉石颗粒的大小和颜色,塑造国画、油画等各异的风格效果。

 

-取景于桂林之美-


“我们对桂林是非常有感情的。”桂林石画代表性传承人吕珊蔚、邓凤竹说道。虽然每幅画作的石材不同,但内容多数以表现桂林山水风光为主,承载着创作者对桂林无限的热爱。

 

桂林石画作品《壮乡新貌》(左)、《桂林四季》(右)。陶洁 摄


与坭兴陶茶壶结合的桂林石画作品。陶洁 摄


走进传承人工作室,映入眼前的石画比想象中更为丰富,除了常规做于纸上的画,更有在盘子上、扇子上、茶壶上的......数以万计的宝石碎块经过匠人之巧手,成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石画作品,在不同的呈现载体上焕发光彩。


洁白的瓷盘上,承载着颇具水墨神韵的《漓江山水》。陶洁 摄


取天然原石碾作粉末,以此为墨,细细撒下,勾勒山峦峰尖;层层铺开,填补溪流川河,一幅青山萦绕,水波荡漾的图景一跃眼前。山川之间,色彩灵动,水墨韵味诉尽桂林诗意,汇聚自然秀灵之意境。

 

画面的细节呈现需要挑选小颗粒的石头,用镊子仔细粘贴。胡兆双 摄制 


花瓣的制作需要将玉石倾斜依次嵌入,使得画面呈现立体感。陶洁 摄


通过嵌、贴、点、线、面、铺、撒等精细技艺,制作时跟随事先设计的图稿线条,横竖并用,虚实相间,大小有度,贴出平面或立体的效果,巧妙地达到写实、写意的目的。

 

-传承于多元形式-


冰冷玉石与柔情画意的结合,让桂林风光有了新的传播途径,也让残障群体有了接触社会的就业学习机会。


残疾人学徒制作的桂林石画作品。陶洁 摄


"把我们的多年来得到的成果,分享给残障群体,也算是为社会做些小小的贡献。"在吕珊蔚、邓凤竹及其团队的筹建下,创建了桂林首家残疾人辅助性公益平台,致力于传授石画技艺、帮扶特殊人群就业脱贫,迄今教授约200名残疾人学徒


钎凿为笔 石上丹青描神秀


刘记石雕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南宁市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八批

地域:广西·南宁

刘记石雕制作技艺采用花岗岩等纯色石材,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钢凿、钢錾等工具,通过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疏密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而表现如摄影照片般的图像。2019年,刘记石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宁邕宁蒲庙镇位于邕江江畔,依水而兴,石材资源丰富。水土孕育文明,刘记石雕制作技艺就诞生于此。


刘记石雕作品《花》。周歆慧 摄


一凿一点,聚点成画。在打磨好的石面上,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利用工具雕琢出疏密、深浅不一的针点勾勒图像,这便是刘记石雕制作技艺,也被称之为影雕。


在石板上一一凿点,如同石上"刺绣"。胡兆双 摄制


据《惠安县志》记载,它的雏形来源于清代的“针黑白”工艺,20世纪70年代在闽南被加以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影雕技艺。


刘记石雕作品《和为贵》。周歆慧 摄


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我们见到了刘记石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刘记石雕制作技艺的创始者——刘雪山。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家族的手工谋生传统,刘雪山毅然只身前往福建拜师,探寻广西影雕的发展出路。归来后她在实践中钻研创新,创立了自成一派的刘记影雕。2019年,刘记石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记影雕画《孔雀》(局部)。周歆慧 摄


绘画需要干净无瑕的白纸,同样,要想创作一幅精美的影雕,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一面光亮无杂质的“黑纸”——石板


经过水磨抛光后的花岗岩石板,细腻不褪色,可以永久保存,正是最适合用于影雕的材料。


用于雕刻的花岗岩石板。陶洁 摄


影雕作品整体细腻,以特制工具为笔触,化刚为柔,凿石成点“织绘”画像。


电动钢凿与手动钢錾。陶洁 摄


刘雪山从福建学成归来后,将雕刻工具进行创新改装,更换了钢凿磨头并调整振动频率,电动和纯手动工具的结合使得画面的呈现更加多元化。


利用电动钢凿,能够更快地将大致轮廓标记出来。陶洁 摄


根据黑白成像的原理,被光照到的地方就更白,那么在雕刻时就要凿得多一些,密一些;而背光的部分只需要凿出大致的轮廓,和光亮的地方形成明暗对比。要想突出画面的主体,不喧宾夺主,就需要控制工具,使得主体的线条更粗、针点更深更密,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



刘雪山的创作灵感大多数来源于广西的地方民俗特色,例如邕宁的“蒲庙八景”、南宁会展中心等。


刘记影雕画《花婆粥福》(白话谐音:花婆祝福)。陶洁 摄


其中一幅作品《花婆粥福》经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再现了蒲庙花婆节的盛况。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动作活灵活现,给雅安地震灾区捐款和花婆送粥送福的场景跃然“纸”上,体现了广西人能帮就帮的精神。


带有浓厚广西特色的影雕作品。陶洁 摄


一张小板凳,一把钢錾一把凿,一幅影雕作品的完成短则一两天、长则一个多月,整个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修改、再重复。工多艺熟,慢工出细活,影雕作品的匠心便体现在定力和坚持。


刘雪山在进行雕刻。胡兆双 摄


滴水能穿石,影雕艺术家的千凿万刻赋予了石头温度和生命。


近年来,刘雪山一直致力于影雕技艺的传承发扬工作,早在几年前,她就义务到特殊教育学校教授影雕课程,也收下一些残疾孩子作为学徒,让影雕艺术看得见摸得着,在社会中创造更大影响力。


时间一跃至今,石头的作用从最早先的石器工具发展衍生出时下供人欣赏、寄情表达的艺术品,散发着别样的“石”情画意。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采访线索征询

《爱上非遗》系列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们向全区征集采访线索,如果您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或您的身边有非遗传承的典型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线索提供方式:

联系电话:18077105028,研研老师

联系微信:zgyx18077105028

期待与你同行,共赴传承之约。



策划统筹|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陶洁 符振晓 周歆慧(实习)

本期编审|黄伟

视觉设计丨冯善伟

影像摄制丨胡兆双 黄静(实习)

总值班丨曾俊峰 李伟国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精彩推荐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往期推荐-


“广西日报微信视频号”内容推荐

觉得好点一下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